穿梭的状态最自由
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凌海涛
首先祝贺黄源先生的书法展开幕并圆满成功!我和黄总是老朋友了,因缘酒相识,由书法结缘,十几年前我印行一本书法小集,就曾得到了黄总的支持。近年来虽然见面不多,但我一直关注黄总的艺术创作,黄总的诗作经常拜读,诗歌我是外行,但诗书画这方面的话题交流一直没有中断。我对这次展品也很熟悉,黄总前期创作的心路历程,自我斟酌与筛选我都很了解,前天布展的时候我也来了。
今天,我说两点感受
一个是关于艺术道路、艺术风格的选择问题。我一直认为选择大于努力。黄总之所以选择了《好大王碑》、《张迁碑》伊秉绶、谢无量等等这一路朴拙书风,这完全是他立足自身、根据个人审美而自觉选择的,而不是从众的,也不是按照某种既定模式来进行的。他没有选择法度严谨的唐楷、《兰亭序》、也没有选择流美精致的文人小楷或馆阁体,这样选择,就已经成功了一半。
第二就是艺术审美和技巧的关系。审美和技巧的关系,好比哲学家说的鸡和蛋的关系,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?吴昌硕有句诗:“今人但侈摹古昔,古昔以上何所宗?”,我们都学先辈技巧,一直往上追,最早的技巧是哪来的呢?最早技巧学的肯定不是技巧,肯定是审美和思想。这样由吴昌硕这句诗来观照黄总的学书路径,他不是渐修,而是顿悟,我也开过玩笑:你这是先上车后买票。刚才戴院长也说了把格调放在第一位,用审美、用格调来带动技法的积累与完善。黄总早早确定了个人审美取向——大气、拙朴、简洁、自由、轻松,在这个前提下,然后进再行有效的技巧的修炼。我觉得这种学习的效率和体验一定是独特的。
另外我提个小建议,建议黄总可以关注一些佛门书法,比如担当、弘一、日本良宽以及当代高僧大德的墨迹,并不是说学哪一笔哪一画,而是借鉴一些柔的元素,来中和一下你字里的刚健部分,目前有些点画所谓妄生的“圭角”多了一些,那么增加些柔的节奏、柔的笔触,刚柔并济。也即我之前给黄总写的赏评小文里说的“筋、骨、肉、血”这几点,更加均衡一些。刚才提到的良宽法师,他有一句话:“平生最不喜欢书法家的字、诗人的诗和厨师做的菜”,我想黄总也正是一直处于那种自由的状态,穿梭在不同的社会的角色里。穿梭的状态没有执着,没有拘泥。就用良宽这句话作为最后共勉吧。就讲这么多,请各位前辈、老师批评指正。
(此文系作者在《黄源书法评析展》上的讲话整理稿)